校友风采

付博

  •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2日 10:29     点击:

付博 里仁学院07届毕业生

2016.03-2018.02剑桥大学,工程系,剑桥石墨烯中心,光电子实验室, 博士后,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含博士后)项目

2015.10-2016.02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

2013.09-2014.09芬兰阿尔托大学(原赫尔辛基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纳米科学系光电子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0.09-2015.07 清华大学,精仪系光电所光纤光子学实验室,博士,光学工程

2007.09-2010-06 燕山大学,硕士,凝聚态物理

2003.09-2007.06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以下均为付博自述)

我一直觉得02年的高考没考好,只考了412分(750满分)。所以03年又考了一次,这次果然有所进步,考了413分。

03年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家人的期望,来到了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太多的第一次给了里仁(此处略去N多字)。

07年我不负众望的考上了燕山大学理学院的研究生,那时候考的成绩比高考低一些,395分。

那年秋天,当我再次踏上生活了四年的校园,一样的东西仿佛又不一样了,我记得那天阳光很好(2007/10/01)。

“对不起,我们分手吧……”

这次我们真的分开了,结束了彼此三年半的初恋。接下来和电视剧中的剧情差不多,不知为什么,没有一件事顺心,一切都变得很糟。

夜里无数次地问自己,大兄弟,你这是肿么了?我想我“病”了。就这样,我颓废着过完了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慢慢的我明白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开始努力的调整状态。

在这里除了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李曙光教授之外,还要感谢同是一个导师的同门,姚艳艳同学,燕大保送上来的才女,虽然人长的黑了点吧,但确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小姑娘,口头禅是“我黑我怕谁”。她教会了我们其他三个同门很多东西。就这样到研究生毕业,我有了点成果,13篇SCI(其中一作4篇),还有一些EI和核心的文章。

记得在研三那年九月初的时候,李老师问我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其实当时我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想找份工作,早点挣钱。于是就和李老师说了。

“你发表了那么多文章,不做学术研究有点可惜了。”

李老师建议我去读博,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没想读博,所以我和李老师说,读博的话就去好一点的地方,比如清华。

李老师看了我一会,说:“先这样吧。”

日子还是照常过,大概一周之后,李老师和我说他联系了中科院和清华做光纤方面的老师,让我发个邮件介绍一下自己,也许有机会。

就这样我联系了清华的杨昌喜老师。一周过去了,毫无消息,给杨老师发的邮件就像石沉大海了一样。我想也好,就安心的找工作吧。

又过了几天,突然收到了杨老师的回复。杨老师说他之前一直在忙,要了一个直博的,从目前各个导师的名额上看,他也许还能再招一个全国统考的博士。

杨老师说整个精仪系光电所一共才能招两个统考的博士,并且别的博导也可以招生,所以需要考试的成绩非常好才行。

这么看来,虽然有机会,但却压力山大,但这并不影响我想抓住它的决心。

我所要做的就是卖力气复习和备考,从09年11月份一直到10年3月份考博前夕,这期间包括年三十吃完饺子的后半夜我都在复习。

成绩出来后不是很理想。不过后来发现大家的成绩也都不理想。我虽然成绩不高,但应该还不错。

但是,我还是落选了,整个精仪系光电所只要了一个成绩最好的。

在我认为完全没有希望的时候,杨老师跟我说,为我报了特批,但是需要教育部批准,因为是第一次报特批,杨老师也不知道能不能批下来,建议我先工作,批下来就上,批不下来就工作。后来了解到特批的每年都有,我们那一年考清华的大概有70个特批的,就是各院系本来有名额但考生的成绩稍微差了一点。

接下来这段等待的日子里,真是痛苦又漫长。一开始别人问我妈你儿子考的怎么样,起初我妈说最终结果还没出来,后来渐渐的就直接说没考上了。

就这样,我一直等到了7月份,我都已经不相信特批了,就好像一首歌唱的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记得那是7月8号的上午(也是我的阳历生日),那时候我都已经工作两天零一个小时了,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直觉告诉我这个座机号是清华的。接起来之后证明确实是,电话的内容大概是:“你是付博吗?你的特批结果下来了,恭喜你被清华录取了,你还来读博吗?来的话过来办一下手续。”

我的回答也是相当给力:“是是是!”“读读读!”“好好好,我现在就过去。”这是我接到过的最美好的电话。

挂了电话我直接和老板说我要辞职,老板一脸蒙圈的看着我说:“啥?”

就这样,我在清华园的生活开始了。

初到清华那过分膨胀的欣喜和浮躁的心绪很快就被打压了,这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高手如云。但博士期间出国联合培养一年的想法始终一直深植于我心。

很快,我迎来了我的第一个机会,其实也不算是机会,因为很快就被扼杀了。

“杨老师,今年的国家公派出国项目我想申请一下。”

“付博,你现在的能力还欠佳,不适合出国,再有机会的吧。”

就这样,又努力了半年,我迎来了我的第二次机会。

“杨老师,这次我想申请清华短期出国的项目。”

最终杨老师同意了,就这样我申请了学校的基金,不过,这次申请由于名额有限,我并没有入选。

半年后,我第三次和杨老师说想申请国家公派的项目出去交流,这次老师很支持我。有了上次失败的经验,这次我准备很充分,最终我的坚持终于有了收获,我成功了!

在国外的一年,除了科研上的稳步前进,我也借着在国外的机会走了很多欧洲的其它国家。14年9月份,我回国了,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毕业和找工作,抑或是继续读博士后。

我首先签了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算是保底的工作吧。那么下一步就是联系博士后了。

博士后的联系远比我想象艰难,国外经济不理想,基金和项目也不是很多,而且通常会优先招欧美的博士做博士后,况且激光专业也比较敏感,所以他们一般也不喜欢招大陆的学生。之后的一个多月我大概陆续发出了三四十封邮件,但都没有太利好的消息。

年后,我博士后的第一个offer总算是拿到了吧,是新加坡的南阳理工大学。由于那时候我还没毕业,所以offer是口头的。

这时候我发现国家留学基金委有一个未来科学家的项目,今年刚好第一次,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但我已经公派交流过一次了,按理说近期是不能再申了,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了学校负责这个项目的老师。

“这个项目是第一年,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项目除了应届博士毕业生可以申,老师也可以,而且要求非常高。”

学校老师的这番话并没有打消我的这个念头,接下来几天我几乎每天都打好几个电话给国家留学基金委给负责这个项目的老师,但都打不通。我去他们总部,结果这个项目的老师出差了不在。在我坚持打了一周的电话后,最后终于打通了,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是对的,可以申,但名额非常少!我想着反正还有南洋理工和中国兵器研究院保底呢,申着试试吧。

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回芬兰,于是我立即联系了芬兰的导师,但他建议我去更好的学校。所以,接下来我给剑桥大学发了邮件,说实话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剑桥本来就不好申,况且我之前申请还失败过一次。

很快我就收到了回复,说可以安排电话面试,在十五分钟之后。大概等了十五六分钟,再次收到秘书的邮件,大老板太忙没时间(国外导师都被称呼为老板),问我英国时间晚上十点是否可以。

英国晚上十点,也就是北京时间凌晨五点。其实我想说不行来着,但是我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就这样,一宿没睡。早上五点,通了大约十五分钟的电话,最后,电话那头说“ I can host you in my group. What can I do for you?”这真是我接到的第二个美好的电话(第一个是清华的录取电话)。接下来我管大loss要了邀请信等一系列材料,把这些材料交到清华。

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过程,从5月等到6月,从6月等到7月。毕业前夕,我和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违约了,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清楚的知道我想要什么了。那时我已经发表了28篇期刊和会议的论文,其中SCI文章18篇(一作8篇,还有一篇ESI的高被引论文)。

七月初,初步结果出来了,由于报这个项目的人太多了,经过了N轮筛选,还是没选完,所以还需要一个面试环节。面试的时间定在七月下旬,大概一周后有了结果,在未来科学家的群里,五点左右有人开始说自己被录取了,接下来陆续开始有人说被录取了,被淘汰了之类。

一直到七点钟的时候,我的状态还是审核中,我一度怀疑他们是不是把我给忘了,算了,出去放松一下吧,我出去打了会篮球。回来的时候已经八点了,看了眼聊天记录,上面说七点多就结束了。于是我忐忑的登陆网上的系统看了一下我的状态,你妹的,竟然还是审核中。我正犹豫要不要打电话问一下的时候,接到了660开头的电话,我知道这是留学基金委的电话。

“喂,你好,请问是付老师么?”(因为这里面有一半申请者是老师,所以他们可能以为我也是老师)

“您好,我是付博士。”

“哦,付老师您好(还管我叫老师),其实您还是非常很优秀的。”

听他说完这话,我心里一凉,不用想,肯定还有“但是”。

“但是......”

当时我心里就想,你不用说了,我知道我没戏了,我还是抓紧联系我的新加坡哥吧,也许还有戏,毕竟晾了人家好几个月了。

“但是竞争太激烈了,名额有限,很遗憾你没有被未来科学家录取。”

不过又一想,没录的话,直接在网上显示已淘汰不就得了么,何必这么隆重的打个电话专门告诉我一声呢,难道还有转机?

“但考虑到你也非常优秀,我们打算把你转为访问学者的面上项目派出。”

“这两个有什么区别么?”

“面上项目资助的钱少一些。”

“如果转,能保证成功么?”

“这只是一个口头意向,具体还要进一步实施。”

“要多久能确定?”

“大约一周吧!”

等吧,不等咋整啊,那么长时间都等了,也不差这一周了。

这一等就是三周,转眼都8月下旬了,每次问都是一个字“等”,不过最后还好,总算是正式录取了。后来了解到,未来科学家这个项目,算上我们一部分被转成面上项目派出的,全国一共才出去了几十个人。

接下来就是办理各种手续之类的,我的签证在1月初的时候顺利下来了,年后,3月5号,我踏上了去剑桥的旅程。

上一条:赵姗姗
下一条:刘新阳

版权所有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校友网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438#    |   电话 :0335-8063745